以斯帖記

以斯帖記

以斯帖記


 

導論:          

 

以斯帖記以書中最重要的女主角「以斯帖」為名;根據內證資料,以斯帖這名字可能取自波斯文,它的意思是「星星」。本書主要介紹普珥節的由來及猶太人守節期的責任。事件發生於波斯亞哈隨魯王的時代,波斯大臣哈曼因與猶太人末底改結怨,遂起消滅猶太民族之心。在這危急關頭,神藉皇后以斯帖施行拯救;最後,哈曼自食其果,末底改則被擢升為宰相。於是末底改與以斯帖把他們脫離仇敵之日立為普珥節,並通令各地猶太人遵守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亞哈隨魯實際上並不是王的名字,而是一個頭銜,好像殿下、皇帝或國王。實際的名字是若克西斯,他當時統治了一百二十七個行省,由印度到古實,即今日的衣索比亞,他在位第三年,把行省所有的貴胄和首領都召聚到書珊城,為他們設擺筵席,將他的豐富、尊貴和無上的威嚴向他們展示了一百八十日,目的不單是炫耀他的豐富和尊貴,乃是為了準備要攻打希臘,瓦實提是在這背景下觸怒亞哈隨魯而被廢的。經過四年的戰爭,波斯慘敗,亞哈隨魯回來後,便有選立王后的計劃,以斯帖的故事是在這個歷史舞臺下出現的。

 

以斯帖的故事其實有兩種經文形式存在著,一是希伯來文聖經所保存的記錄,被翻譯為「修正標準譯本RSV」,英文聖經中的以斯帖記。希伯來原文的以斯帖記篇幅較短,整個事件的進展中並未公然提及上帝的名,也沒有直接表明信心和祈禱的因素。另一種是以次經中「以斯帖記附錄」為根據的希臘文譯本。希臘文的以斯帖譯本不僅篇幅較長,並且很清楚的表達宗教上的意義,用超乎自然的情況作為故事背景,以夢境來預表鬥爭和勝利,而參與的人則以祈禱和順服上帝的表現來回應祂的作為。

 

以斯帖記故事的高潮是當然是普珥節的重要性,並且規定如何謹守這一節日的條例。不過,舊約聖經中沒有任何書卷對這節日是有記錄的,律法書中並未提及普珥節,也沒有甚麼資料能證明猶太人在亡國被擄前就曾守過普珥節。因此,許多的學者相信這個節日並非源自巴勒斯坦,而是發源於猶太人遭放逐之地。它很可能源自某種異教的慶典,因為猶太人在生活上和外邦人的文化接觸,所以將這樣的節慶納入猶太教裡面。

 

雖然以斯帖記裡面沒有詳述上帝的作為,可是當我們從整部舊約的背景來閱讀的話,必能肯定是上帝親手決定整個事件的演進過程。以斯帖與其他以色列史上的某些英雄雖不是完全的相似,也並非全然相異。她和約瑟、摩西在屬靈生命上有相似的地方,與女士師底波拉亦有相類似的屬靈經歷。以斯帖的被召乃象徵上帝繼續不斷地為祂的子民興起拯救者。

 

今天,或許我們不認為自己就是以斯帖,亦沒有那種承擔,但我們有否一種屬靈的醒覺,另一種形式的哈曼正在我們信仰生活的中間,它想將我們與主的關係消滅,甚至讓主交托給我們的使命也忘掉,只願做一個沒有生命力的信徒呢 ? 以斯帖記讓我們可以反思,神今天給我們的位份是甚麼 ?

 

全書 10 章,盼弟兄姊妹以每天按章作為靈修, 

文章分享如下:

 

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
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

Powered by eshop88.com
網上商店